背景
17
2016
-
04
创导三维助力唐都医院完成国内首3D打印可降解气管外支架临床应用
作者:
气管软化性狭窄长达6厘米,超过了气管切除的极限长度,而最窄处仅有3毫米,导致患者重度呼吸困难,危及生命。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与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创导三维”资深专家李涤尘教授和贺健康教授联合唐都医院胸腔外科挑战国际极限难度,利用国际最新3D打印可降解材料设备和技术,疏通了患者气道,保证患者正常呼吸。该手术完成于2016年3月28日,成为国内首例3D打印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用于临床医学的成功范例。
通常人体气管约有12厘米长,而患者长达6厘米的气管已经软化塌陷,阻塞的气道非常狭窄,仅剩下3毫米,该病情在临床上十分罕见,由于阻塞段超过了气管切除的极限长度,因此无法进行切除。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案,植入内支架,又会引起排痰困难等问题。
方法
基于病人CT影像资料,术前制作了3D打印气管模型,李小飞主任与曹铁生教授充分评估病情后决定实施外支架悬吊术。专家在多轮研讨后,"创导三维”贺健康教授决定采用聚已内酷可吸收生物材料,并专门搭建专用3D打印平台,制备出一种可在2-3年内逐渐降解、被人体吸收的支架,免除患者二次手术取支架的痛苦。该气管支架的降解周期是可调控的,调控方法为控制聚已内酯生物材料的种类和分子量,聚已内酯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这样既能有效解决气管狭窄的难题,又能避免内支架植入后不良反应。
结果
3D打印的气管悬吊外支架结构上合理、力学性能优异,术后塌陷的气管被外支架吊起进行缝合固定,从而疏通了气道,保证患者能够正常呼吸。术前肺里的分泌物和痰液无法排出,导致惠者双侧严重的阻塞性肺炎,术后左边的阻塞性肺炎已经自动愈合。
讨论
气管外壳是胸外科“皇冠上的明珠”,一旦出问题很难解决,由于气管长度有限,可切除部分更加有限。因此,利用3D打印新技术解决气管问题,是医疗技术的一大进步。
据李小飞主任介绍,若长段气管切除术后,需要将患者下巴缝在胸前一段时间,防止因过度牵拉导致气管缝合口脱开,因此患者术后无比痛苦,而气管内放置支架则会引起排痰困难等问题。3D打印气管外支架使用的是可吸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这样既能有效解决气管狭窄的难题,又能避免内支架植入后的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减少了患者痛苦。成为国内首例3D打印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用于临床医学的成功范例,是未来气管软化症治疗的有效方法。
气管,3D打印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掌握最新动态
SAF Coolest v1.2 设置面板 JVYSS-ZJUP-FQXAE-AWW
无数据提示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